除了供给端规模化的原因,需求端也在悄然变化。“根据我们的观察,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猪肉没有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反而牛肉羊肉需求正在增加。”根据浙江集贸市场牛羊肉交易量监测数据,2016年浙江牛、羊肉交易量比2015年分别增长9.20%、25.58%,2017年继续增长,比2016年分别增长9.72%、19.81%。这就造成了当生猪供应大于需求时,产能消化过程更加缓慢,亏损期变得更长。
市场需求变化的背后,是浙江人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追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好吃,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均衡。“原来牛羊肉价格也贵,大家不会经常吃。现在生活好了,吃得就更加频繁。”一个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新一轮洗牌倒逼行业转型
显然,不管是规模化养殖的推进还是消费升级,“猪周期”的延长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展必然。而这种变化,也给行业带来新一轮洗牌,倒逼养殖户适应市场变化,主动改造提升。
“最好的应对是拓长自身产业链。”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要摆脱“猪周期”魔咒,养殖户最好是尽可能参与到养殖、屠宰、加工以及零售等环节,减少中间环节的转让,以获得更多的价格话语权。“猪价下跌损害的是养殖户,并不是后端的加工厂商,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时间内成本反而低了,最后卖出的产品价格下跌幅度也小于生猪,消费者对大跌的感受不多。”
王艾就曾经在中间商处屡屡碰过钉子。“以前,行情不好的时候卖给他们,价格随他们说,但没办法啊,自己手上没有渠道。”近年来,王艾自己做销售,跑市场,目前已经开出了5家自营门店销售自家的猪肉产品,与此同时还有7家加盟店。“自己做销售后,价格主导权就握在自己手里了。去年我们一天就能卖10多头,今年已经可以卖20多头了,下半年预计可以卖30到40多头。”
对于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的对策是走品牌路线。“消费者逐渐在追求高品质的高端猪肉,我们就出产高质量黑猪,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青莲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轮猪价行情中,青莲做到了保本甚至微盈利。“在2013年之前,青莲养殖走的是市场化运营,如果猪价低迷,就会有很大的亏损;2013年后青莲专养特色黑猪,注重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