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清在炒制茶叶。
香气清新,鲜醇回甘,汤色嫩绿明亮,细嫩的芽头在水中上下沉浮,如少女在水中舞动一般——千岛银珍茶,被茶友们亲切地称为“会跳舞的有机茶”。
千岛银珍茶,是建德的中国制茶大师——张再清的得意之作。
A
提供3000多个采茶岗位,农户增收千余万元
春天正是茶山最美好的时节,天刚蒙蒙亮,周德英和妻子就背着竹篮出了门。周德英是梅城镇洋尾片人,年近50的他,每当春茶吐绿之际,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采茶工。在洋尾山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茶叶,少则二三亩,多则十余亩,每到清明时节,小小山村茶香萦绕,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2018年,千岛银珍茶叶基地向洋尾片散户回收鲜叶100余吨,3000余农户共增收1000余万元。同时,千岛银珍茶叶基地为当地农村提供了3000多个采茶岗位,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要说种茶致富,放在30年前,咱洋尾人想也不敢想。”洋程村主任张黎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洋尾产的炒青茶价格每斤只有三四元,一年收益只有3万元。”而今,茶叶价格翻了几番。在张再清的带动下,“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通过优化提质、品牌带动、标准化基地等途径,帮助茶农趟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B
独芽鲜叶变千岛银珍,价格高出50倍
最近,首批“中国制茶大师”(绿茶类)名单正式出炉,全国共有15人入选,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张再清获得殊荣。
“20多年前,我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茶——炒青。我会做的,也只有炒青。”1982年,张再清在炒制龙井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些门道。“炒制龙井的鲜叶须一芽一叶,而采摘回来的鲜叶中,往往掺杂了一些独芽,这些独芽如果混入其中炒制,会影响龙井茶的内质和外观。”张再清买来一台扁茶多用机,将这些独芽单独加工,制成的茶叶呈针形状,外观好看,口感鲜爽。他把这种“一心茶”送到建德茶叶站请专家鉴赏,专家们欣然为其取名为“千岛银珍茶”。
2009年,张再清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如今的千岛银珍茶不仅消除了茶的涩味,而且经检测,氨基酸含量为6.3-8.6%,茶多酚含量为14.3%-28%,是普通绿茶的2-3倍。千岛银珍茶一问世,就深受建德人民的喜爱,价格也比当地普通炒青高出50倍。
C
2003年左右,随着千岛银珍的走俏,生产经营企业一哄而上,一时间鱼龙混杂、品牌泛滥,茶叶该有的香味儿没了,市场信誉度逐渐降低,千岛银珍一点点失去消费者的厚爱。
张再清痛心疾首。他果断拿出71万元,将全市加盟使用“千岛银珍”商标的库存外包装进行回收销毁。同时,张再清对所有加盟企业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特别对茶叶的分级包装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在包装上必须注明八项内容,即产品名称、产品标准、等级、净含量、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商和产地,让千岛银珍市场刮回了曾经的诚信清风。
“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精品”,如今,千岛银珍成了人们喜爱的馈赠佳品,成为建德茶叶的“金名片”。
“这几年,公司投入近千万元,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管理,做强做大千岛银珍品牌。”制茶大师张再清并不止步于此,“我们正在做茶旅融合的文章,千亩银珍基地正在逐渐升级成为茶文化体验基地,让国际有机标准的管理模式与游客体验相结合,让更多的朋友在品茶之余,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