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员工内部信中宣布,速卖通(AliExpress)原总经理沈涤凡出任阿里健康CEO。速卖通业务将由集团合伙人、B2B总裁戴珊Acting。
张勇在信中指出,速卖通是阿里巴巴集团全球化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集团将继续加大对全球化的投入。全球化在2015年马云提出阿里三大核心战略中位列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正在进行。在这样的形势下,阿里持续加大对全球化投入,原因为何?
速卖通做了什么?
财报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以速卖通和Lazada为代表的阿里跨境和国际零售业务收入已经达到47.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阿里的国际零售业务成绩抢眼。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先天就带有国际基因。速卖通是2010年上线的, 2012年转型B2C平台后,速卖通的海外买家开始大幅增长。到2017年底,速卖通的海外用户数已经超过1亿,覆盖全球220个国家地区,交易额五年内增长30倍,每天产生的包裹数超过200万个。
速卖通做了什么?
第一,从B2B到B2C的转型是其进化的重要一步。与国内市场不同,速卖通目前以B2C为主。这种不同策略是由不同的市场特征决定的。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实就是消除买家与卖家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多方效用的增加。
第二,选择了正确的国别突破战略。在东南亚、南美、俄罗斯等电商次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极高、支付信用体系不发达、互联网基础建设落后。阿里巴巴对怎样从无到有培育市场具有丰富经验,在这样的地区具有极大优势。经过五年发展,速卖通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一大电商平台,西班牙第二大电商平台。此外,速卖通在美国本土的下载目前近300万人次,让亚马逊都感到紧张。
第三,始终贴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速卖通的起步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几乎保持同步。事实上,目前速卖通的主要客源国家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速卖通受益于一带一路,也在帮助沿线国家完善交易、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正向循环。
阿里全球化的底气
回顾阿里全球化战略,会发现马云和阿里巴巴虽然也有高调之时,但总体的节奏趋于谨慎低调。2010年上线后,速卖通的海外拓展一直是少说多做的状态。尤其是速卖通进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B2C领域之后,搭建基础设施以及捋顺政商关系、增加社会接受度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艰难的探索。
那么,在国际商务环境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抵抗的形势下,阿里持续加大全球化投入的底气何在?
其一,经过长达10年的布局运营,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场的运作经验逐步成熟,积累了民间基础。马云曾说,我去了四十多个国家,不是为了跟那些总统握手,我是为了未来五年到十年的业务。这话并非虚言。速卖通的顺利拓展与马云和阿里在战略层面和商业外交层面的战略部署有很大关系。
其二,阿里巴巴最近几年尤其是启动“五新”战略以来,在移动支付、物流仓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以及人工智能领域进步飞快,电商基础设施和技术日益精进,已经具备大举出海的全方位能力。过去几年,速卖通整合阿里集团的资源,在跨境电商领域解决了技术赋能、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基础设施难题,走通了一个具备在全球各地复制推广的成熟模式。
其三,阿里的加速与中国的加速有共振关系。阿里在海外的布局与一带一路布局高度重合,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在中国这艘出海大船队中,阿里担任了前锋部队的重要任务。事实上,阿里的海外战略跟中国的全球战略始终同步。
左手中国制造,右手全球化
在中国深度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相比较其他科技巨头,阿里巴巴有特殊性。
以在全球化大生产分工中的卷入程度而论,阿里巴巴在中国科技企业里跟其他巨头的差异,是由阿里巴巴的业务特点决定的。华为、中兴的基础通讯科技产品固然出口总额巨大,但始终局限于某个领域;腾讯目前微信全球用户达10亿,但抛开中国9亿用户,其在全球范围的渗透率仍然很低。
阿里巴巴提供的不是单一科技产品,而是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过去几年在全球领域内的打基础,阿里巴巴已经直接介入更深更广的国际商业贸易生态核心部位。
当世界退回到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衰落,相反,这是新一轮螺旋上升的开始。螺旋的暂时下滑是因为新旧全球化领导力量正在进行领导权的博弈和更替。在过去十年里,全球化体系实际上出现了流通不畅和资源错乱。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可能从正反两面对解决问题有帮助。速卖通上90%的商家来自中国,通过速卖通,中国的过剩产能得到释放,而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趋势增强将会提升中国品牌消费升级,顺延到督促中国制造的升级。同时速卖通上的外国商家越来越多。近年来,这对于增加对华出口和国际贸易均衡以及促进国内消费升级都有好处。此外,在原来的全球商业体系里,金融、贸易资源集中在很少一部分跨国巨头手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和边缘国家地区无力参与,而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是一场针对全球工、商、物流、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重组。这种重组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将会给全球化带来活力。